歐盟綠色政綱面臨氣候、產業、安全三難
比利時智庫Itinera 共同執行長 Marc De Vos 投書駐地媒體《L’Echo》指出,歐盟在氣候、產業與安全政策間面臨困境,呼籲歐盟正視現實、採取務實路線。
歐盟政策之三難困境
歐盟執委會於2019年公布綠色政綱(The European Green Deal),旨在轉型歐洲經濟、能源、交通和產業,以實現更永續之未來。然面對中美兩國雙面夾擊,歐盟正試圖在綠色政綱、產業競爭力及安全間取得平衡,儘管歐盟領袖宣稱三者相輔相成,然歐洲能源密集型產業正承受俄羅斯能源危機、中國傾銷與美國關稅之多重打擊,使綠色政綱成本更顯沉重。
現實挑戰下之綠色政綱
歐盟在綠色保護主義、大規模補貼與放棄綠色政綱三選項間猶豫不決,行動顯見雜亂無章。例如歐盟雖希望透過「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」等措施輸出其環保標準,卻缺乏足夠地緣政治力量,反而常需屈服於美中等國之貿易壓力與反制。
同時,內部補貼亦陷混亂;補貼多來自各會員國,而非歐盟共同計畫,此舉已悖離歐盟所倡之自由市場原則。綠色政綱已成歐盟一項神聖、不可侵犯之政治承諾,使其難以正式廢除;然現實卻是,此政策在減排時程等議題上正不斷妥協。
邁向氣候現實主義
歐盟雖是唯一追求碳中和之主要經濟體,然 2050年目標恐難實現;且能源轉型反透過AI等新興市場,導致能源消耗增加。歐洲需展現現實主義,發展能支持其繁榮之產業技術。倘強迫歐洲實現碳中和,不僅將致歐洲經濟成長放緩,亦將使污染更嚴重之非歐產業得利。歐盟近期國防計畫未含氣候目標,或許即為此種「氣候現實主義」之展現。(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際貿易署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