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陶宛推動多項優惠措施,惟大型投資計畫仍處處受阻
(114/11/13 11:35:07)

立陶宛雖提供高達數百萬歐元的政策利多,惟大型投資計畫仍處處受阻

立陶宛媒體報導指出,儘管立陶宛政府大力推動創新、高科技與綠色轉型政策,並提供多項優惠措施,但企業在推動資本密集的大型投資案時卻仍面臨諸多困難。

該份報導整理立陶宛政府所提供的各項政策支持措施,包括:

(1)減免營利事業所得稅:在大型投資案,特別是擴大雇用的製造業與資料處理伺服器等投資案,經創部將予確認並提供最高20年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免除。

(2)由立陶宛財政部資助成立之開發銀行(ILTE)亦提供最高1.5億歐元的「億元貸款」(Milijardas verslui)機制,針對食品加工、木材、旅館業等傳產,或是屬於高附加值的IT、生物科技、雷射與無人機製造等產業,以及環保、能源與國防產業等,均能受惠申請相關融資。

(3)立陶宛國會於今年6月批准經創部所提的「投資高速公路」立法案,該法並於本(1)月1日生效實施,針對國防、大型工業及以及自由經濟區(FEZ)投資案,可以享受「邊施工邊環評」的優惠待遇,可大幅縮減投資流程(從過去大約36個月縮短至最短3個月);其他小型投資案,亦可透過專案申請的方式,縮短投資流程至大約12個月。

(4)此外,立陶宛亦能善用歐盟的補助款,例如歐盟執委會今年通過的「清潔工業國家援助框架」(CISAF),為歐盟成員國提供巨額財政補助,用於支持清潔技術製造、脫碳及能源轉型計畫。根據該框架,歐盟成員國若投資於電池、太陽能、風能、氫能技術、碳捕獲與處理設備、以及清潔能源與原物料供應鏈等資本密集型計畫,最高可獲得3.5億歐元之補助。

然而,該報導亦指出,立陶宛的投資環境,仍存在下列諸多問題:

(1)競爭力挑戰:立陶宛投資局承認,儘管立陶宛對大型投資計畫提供諸多優惠措施,但法律規範仍有疏漏不足之處,並產生一些適用上的疑義,也造成立陶宛在吸引大型投資方面的競爭力仍後其他歐盟鄰國。

(2)問題不在資金而在執行:也有論者認為,立陶宛的投資問題並不在資金,而是缺乏明確的目標與執行策略,並舉例說明有一些投資人實際上是在投入資金之後就袖手不管,這種「撒錢之後只會祈禱」的模式,也會造成無效投資效率不彰。

(3)基礎設施不足:立陶宛目前面臨的另一個問題,是缺乏符合大型投資計畫需求的、開發完善的土地開發,以致產業所面臨的生產、物流、水電供給等相關公共建設配最不足,導致資源分配無效率,降低吸引力,故投資招商之成果有限。(資料來源:經濟部國際貿易署)